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队伍建设>>正文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底线思维定边界——我们需要怎样的“改革思维”
2014-04-16     (阅读数)

底线思维,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我们就能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重天

刚刚结束的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设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在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的同时,以全面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效益、推进转型升级、改善人民生活。

确立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是中央运用底线思维对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的重要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推动新一轮改革的治理智慧。

改革,是在原本没有路的地方探索新的道路,不可能没有风险和挑战。而且,中国同时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双重转型,这是一个矛盾多样、冲突多发、薄弱环节较多的阶段。在这样一个阶段推进改革,力图以改革解决问题,必须对已知和未知的风险做充分的预案。否则,稍有不慎,不仅旧的风险无法解除,还有可能诱发新的风险。就所处的发展阶段而言,加强底线管理,应当是我们国家治理的重要思维取向。只有时常保持“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清醒头脑,把各种可能的因素想深想细,把改革的方案举措虑周虑全,既“想一万”,又“想万一”,遇到突如其来的情况,我们才会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沉稳定力。

底线思维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有充分的预见和准备,而后才能谈得上“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毛泽东同志经常强调,“在最坏的可能性上建立我们的政策”,“把工作放在最坏的基础上来设想”。今天,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深水区,面对各种困难和风险,最考验领导干部勇气与智慧的,就在于能不能看到“坏处”、会不会解决“难处”、敢不敢争取“好处”。

应当说,我们的大多数干部是对矛盾有认知、对问题有警觉的,但在具体决策和行动时,或因没有责任心守不住底线,或因缺乏能力找不到底线,以至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像“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青岛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以及一些地方的征地拆迁、环境纠纷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无不反映出一些干部见事迟、反应慢、缺少底线思维的问题。

如何增强底线思维?关键是要学会做这样的判断:一些事如果没办好,会不会前功尽弃,会不会不可逆转,会不会全局被动?比如:经济发展速度,快了可以调控下来,慢了可以加快发展,但是,一旦经济秩序乱了就会造成全局被动的后果。那么,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就是底线思维。又比如:发展中的安全问题决定全局,人都没了,发展又有什么用?那么,守住“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就是底线思维。以底线思维划定边界,“坏处”才能全力避免,“好处”才能尽力赢得。

在改革中坚持底线思维,也要防止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由于担心捅娄子、出问题,于是墨守成规,谨小慎微,遇到问题绕着走,面对矛盾心发慌,该改的不敢大刀阔斧地改,该闯的不敢义无反顾地闯,该试的不敢放开手脚去试。有向好的愿望,不知底线和风险在哪儿,那是莽撞冒进;有守住底线的决心,没有努力向好的行动,则是消极保守。底线思维,应是“有守”和“有为”的有机统一。一方面,我们要充分估计困难和阻力,设定调整阵痛与成长烦恼的可承受底线,继而坚守底线,严防出现颠覆性的失误;另一方面更要有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进取精神,充分挖掘潜力、激发动力、释放活力,为发展赢得新的生机。

《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既是一种理想目标,也是一种底线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喜不忘忧、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就能做到从底线出发,不断逼近顶线,让改革“蹄疾而步稳”、发展更上一重天。

来源:《 人民日报 》( 2014年03月17日 05 版)

上一条:人民日报评论员:抓作风必先强党性,做焦裕禄式好干部
下一条:人民论坛:做人是做官的前提,领导干部如何修身?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部)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管理员:王冰洁 电话:0554-6668147
电子邮箱:xsc@aus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