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全国决赛三等奖获得者李攻明
李攻明,男,汉族,安徽淮南人。2013年7月进入安徽理工大学工作,先后担任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3级、2017级专职辅导员,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团委副书记。第四届安徽省高校教师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教学大赛创业组一等奖,第七届全国高校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全国决赛三等奖。
不忘初心:坚守中的点滴积累
本届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已经告一段落,回首一路走来的备赛和比赛历程,李攻明坦言有收获也有遗憾,但更多地是历练过后的成长和蜕变。通过皖北片区赛、省赛、国赛,在与全国各高校精英的切磋交流中,找差距,寻不足,补短板。在笔试、案例分析、谈心谈话、理论宣讲各环节的高下立判中检验自己的专业素质能力。在他看来最大的感悟就是功夫在平常,日常工作中的点滴积累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必由之路。他平日里积累下来的一本本谈心记录本,成了谈心谈话环节最好的复习资料;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加入的知识拓展板块,使其在理论宣讲环节中从容淡定。
比赛是契机,是过程,更是激励。他觉得辅导员就要有水滴石穿的毅力和精神,甘于坐“冷板凳”,敢于做“栽树人”和“挖井人”。每一次的进步和突破,都离不开日常工作中的点滴积累,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既要有质变的雄心壮志,也要有量变的默默努力和付出。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中,李攻明认为点滴积累体现在“坚守”这两个字上。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包含了沉甸甸的责任和牵绊。在工作中他从点滴做起,努力做到三个坚守:坚守学生课程学习的前沿阵地;坚守学生日常管理的第一道防线;坚守自己的专业理想和特长。在坚守这一工作理念的引导下,他在学生管理和教学中采取“脚踏实地,严细求实”的工作方法。坚持少说空话、套话,将宏观引领与手把手指导相结合,解决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
砥砺前行:感恩中的团队扶持
如果说大赛本身让李攻明在学习中成长,那么漫漫备赛路则让他学会了感恩。他很庆幸自己身后有一支强大的后援团队,正是在学校、学生工作部、学院和众多同仁的帮助、扶持下,他才能如此坚定地一路走来。准备比赛的日子里,他既要紧张复习又要坚持做好日常工作,工作模式可以用“白+黑”、“5+2”来形容。如果没有身后团队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李攻明坦言自己可能走不到最后的国赛舞台。李攻明感叹道:“比赛的成绩绝不只属于我一个人,而是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正是这种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的扶持,使他在感恩中前行的脚步愈发坚定。
辅导员绝不是某一个个体,它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团队。作为学院资助工作联络人, 2015年接手工作以来,李攻明积极组织协调,充分发挥学院辅导员团队的最大凝聚力和战斗力。在精准识别、精准奖助、精准管理上下功夫,在奖助学金评定、临时资助实施、资助育人活动开展等方面持续用力。协调处理资助工作各年级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力求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方得始终:回归后的责任使命
大赛为高校辅导员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与众多优秀辅导员相比,李攻明深感自身在知识储备、日常积累、现场发挥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获奖是肯定,更是督促。大赛已经尘埃落定,成绩已成为过去,在今后的工作中,回归辅导员工作本真,从新开始,从心出发,才是最重要的。本次大赛和赛后的全国辅导员工作现场会,使他进一步明确了今后的目标和方向:要像祝鑫老师那样,心有仁爱,做陪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要像沈菲老师那样,立德树人,严管厚爱育英才;要像李青山老师那样,坚定信仰,做学生的一面“旗帜”;要像李洁老师那样,十几年如一日,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
李攻明认为,真心关爱学生、公平对待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的最好体现就是参与度:是珍惜学生每一次开口倾诉心声,珍惜每一份信任,疏导学生心理产生的细微变化。非金属2013级1班任亚军,1989年出生,入学时24岁,较为自卑。发现这一情况后,他利用所有可能的机会通过一次次的谈心和勉励走进学生内心。大学四年该生作为班长工作严谨认真,任劳任怨。目前,该生在四川大凉山深处,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是以朋友身份,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融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一直以来,他着重在电子商务创业方面给予学生指导。2015年带领复合材料专业的同学以线上旅游康养服务为切入点,设计的夕阳部落健康养生有限责任公司在校第一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一等奖;2017年指导资源循环专业的同学以产学研结合为着力点,搭建莫黛沫美妆有限责任公司在校2018年“创青春”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
李攻明和学生家长交流学生在校情况(照片:李攻明提供)
“我志愿成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拥护党的领导,献身教育事业,恪守职业规范,提升专业素养,情系学生成长,做好良师益友。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这誓词对李攻明来说是一种信仰和使命,激励着他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鼓舞着他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撰稿、核稿:材料学院 李攻明,学生处 王冰洁、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