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学工论坛>>正文

 

建设创新型学生社团 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能源与安全学院学生工作创新纪实
2015-04-17     (阅读数)

    能源与安全学院大学生创新社是一个由热衷创新活动的学生们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多年来,在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创新赛事参加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零门槛,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学院大学生创新社实行零门槛制度面向低年级学生招生,鼓励有经验和能力的高年级学生随时加入创新社。通过举办创新赛事成果展、创新活动政策宣传、评选学院科技创新活动标兵、表彰在高层次赛事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实践活动中来。目前,我院大学生创新社有社员268人,其中博士生3人、硕士研究生39人、本科学生226人。

     自学习,夯实创新基础技能。学院大学生创新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职能。定期开展业务培训,邀请指导老师和高年级、高水平学长开展OFFICE应用、网页制作与PS技巧、专利写作与申报等交流培训,提升学生的基础技能。2014年共组织学习培训11场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投入,搭建学生创新平台。2014年学院投入近10万元,用于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的组织开展、获奖学生的奖励和硬件设备的配置等,修改和完善了《关于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目前学院大学生创新社拥有50平方米的活动室,配备了4台工作电脑、1套投影设备、以及切割机、老虎钳等基本设备。

    建机制,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学院团委通过建章立制对创新社的性质宗旨、任务权利、年度考核、职务竞聘等各项工作进行了有效规范,使学院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有章可循,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

    赋职能,增强成员荣誉感。学院将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的宣传动员、组织申报、资格审查、组织评审等一些列工作都交于创新社来承担,积极调动创新社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将创新社升格与学生会、研究生会平等,在各类评优评先时其成员身份认定为学生干部,极大地增强了社团成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自豪感。

    勤指导,搭建和谐实践团队。学院鼓励创新社跨学院、跨学科、跨年级搭建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均有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和低年级本科生,实现创新能力的“传、帮、带”;又聘请袁树杰、赵光明、杨科等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热衷指导学生的教授博士担任创新社指导老师,并在大型赛事中给指导老师和创新团队下任务定目标,推动学院科技创新赛事的顺利开展。

     造氛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2014年学院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彭苏萍、袁亮、刘炯天,副省长谢广祥,波兰AGH理工大学Nawrat教授,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主任窦林名教授等三十余位国内外著名教授学者来校讲学,营造浓厚的学术创新氛围,启蒙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院通过组织引导大学生通过对科技文化知识的学习、转化、运用和自主创造,培养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014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上,以贾瀚文为首的克斯顿创业团队荣获银奖;在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采矿工程专业学生实践作品大赛中,学院荣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8项,学校再获优秀组织奖;在第五届安徽省双百双创大赛中,学院获得三等奖7件;在“华亿杯”皖江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中,学院丁长栋等同学团队的作品荣获三等奖(学校最高奖项),获得奖金10000元;在校第九届大学生科技创新节活动中,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奖;在校第六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学院荣获3个特等奖、2个一等奖、6个二等奖、4个三等奖,以总分第一的成绩捧得“挑战杯”。目前,学院大学生创新社成员已经成为学院参加“挑战杯”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立项、专利申报、专业论文发表、社会实践等工作主要组织者、参与者和受益者,通过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首届十佳青年冯飞胜、第二届十佳青年周婷、“挑战杯”国赛一等奖获得者姚昌政、“挑战杯”国赛金奖获得者贾瀚文等一批批优秀学子脱颖而出,在学生中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撰稿、核稿:能源学院,学生处 王冰洁 涂有胜)

上一条:打造创新团队 助力科技创新---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创新项目记实
下一条:深入践行群众路线 推进学生工作精细化 —地球与环境学院学生工作创新纪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 安徽理工大学学生工作处(部)
地址:安徽省淮南市泰丰大街168号 管理员:王冰洁 电话:0554-6668147
电子邮箱:xsc@aust.edu.cn